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科专家 > 消化内科消化内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学科持续发展壮大,现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消化病诊疗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科室目前现有3个住院病区,2个内镜诊疗中心,消化病实验中心。科室年门诊量12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9800余人。年胃肠镜总量近8余例。

消化内科现有临床医生33人,其中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医师8人,博士后2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4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导师7人。护士66名,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35人。近年来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综合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室选派各级医师外出进修学习,掌握国内外消化界前沿理念及诊疗技术。有多名业务骨干先后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佐野病医院等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掌握了国内外最新消化病研究动态及内镜诊疗新技术,对消化系统各种疾病进行规范化诊治。

科室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拥有奥林巴斯高清290内镜系统、UCT260线阵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系统和内镜清洗消毒追溯系统等先进设备并拥有专科使用的ERCP、ESD操作间及内外联合的杂交手术间确保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种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

目前消化内科能够熟练开展专科规定的各项技术项目,并形成鲜明的临床特色:建立了规范的消化内科临床路径及规范的多学科讨论模式,能够提供完善的消化系疾病诊疗平台,包括ERCP、EUS、肝病与介入、胃食管反流疾病、IBD、小肠及胶囊内镜及消化道早癌等亚专业组。科室是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培养点每年招收各类硕士10余名。科室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培养体系,开设了多期消化系疾病诊治学习班,科室每年培训各类进修医生10余人。科室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顶级期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科室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常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消化科特色项目

□消化道早癌的精准诊断与微创治疗

借助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变或者癌前病变。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观察胃、食管、大肠粘膜腺管开口、毛细血管襻的类型,借此发现消化道微小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使患者疾病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借助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ESD/EMR)技术,对胃、食管、大肠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切除,应用该技术在局部完整切除肿瘤,保留了胃肠器官完整性,无需外科手术,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切除同样的根治效果,真正做到超级微创手术。

核心方向:

早期肿瘤筛查、微创切除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前沿技术:  

1. AI辅助早癌实时诊断系统:结合NBI、BLI等图像增强技术,开发本地化AI模型,提升早癌检出率。  

2.精细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全层切除术(EFTR)、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结合双镜联合技术(LECS)。  

3.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实时病理成像,提高诊断精准度。  

发展策略:  

建立“早癌一体化诊疗中心”,整合筛查、精查、微创治疗及随访;  

□肝胆胰疾病的内镜下可视化诊治

借助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技术、超声内镜(EUS)技术,开展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良性胆胰疾病治疗采用ERCP下置管引流、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胆道恶性狭窄和良性狭窄,对解除晚期胆管和胰腺肿瘤的黄疸非常有效。

核心方向:

复杂胆胰疾病微创治疗及技术创新。  

前沿技术:  

  1. 胆道子镜系统下的胆胰疾病诊治胆胰管直视化活检及激光碎石,胆囊疾病可视化诊断与治疗

  2. 超声内镜引导下介入治疗:如EUS引导下胆囊引流术(EUS-GBD)、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  

    3.ERCP联合EUS技术:双镜联合处理胆胰管狭窄、结石及肿瘤,减少外科手术需求。  

    4.内镜下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结合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技术,降低再出血风险。    

    发展策略:  

    1.联合多学科建立胆囊疾病内镜下可视化诊断治疗的评价体系与诊治流程;  

    2.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疏堵结合”治疗体系

    □炎性肠病的个体化诊治:

    我科目前拥有常州地区唯一的IBD MDT,拥有小肠镜、胶囊内镜、CTE等各种检查手段及各种IBD治疗药物,争取创建苏南地区的中国区域性IBD中心。

    核心方向:

    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前沿技术:  

    1.个体化诊治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标志物: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识别IBD的遗传和分子标志物,实现个体化治疗。药物基因组学:通过药物基因组学指导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2. 新型治疗技术:小分子药物:开发和应用JAK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粪菌移植:探索粪菌移植在IBD治疗中的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在维持肠道稳定中的作用。

    发展策略:  

    建立IBD患者支持和管理平台,提供远程指导: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提供在线咨询、随访和监测,同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创新性微创治疗:

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简单、微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我科从2024年5月份开始在国内率先创新性开展ARMS联合黏膜成型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缝合创面技术,该临床技术成果成功被国际顶级期刊ENDOSCOPY收录。

前沿技术:  

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联合黏膜成型术:国际领先,国内首创。

发展策略:  

  1. 通过“精准评估-分层干预-全程管理”管理模式,ARMS联合黏膜成型术有望成为难治性GERD的革新性微创治疗选择,推动GERD诊疗向个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 技术推广路径:多中心RCT研究;临床指南更新:技术培训:建立操作培训基地。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广大市民朋友:按照市政府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和全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城中院区(兴隆巷29号)门急诊将于2024年4月30日17:00停止服务。同时,医院延陵院区(延陵中路468号)一期将于2024年5月5日8:00启动门急诊试运行。期间,有就诊需求的市民可前往阳湖院区就诊。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