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又有一批年轻学子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医学梦”起航的地方。这其中,就有许多医务人员的孩子。
从小,闻惯了消毒水的味道;从小,见惯了父母不断备考的场景;从小,习惯了一个人放学回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这是许多“医二代”的童年。常年耳濡目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医务人员的孩子,他们比别人更明白,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往往意味着巨大付出与自我牺牲。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更加敬畏生命,今年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的“医二代”们,各有各精彩,我们选取了三位,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从医之路,无比漫长而又无比艰辛,他们年轻的面庞上,有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坚毅,有着“我的梦想照进你的现实”的果敢,也有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喜悦,请为他们加油!
陈荣春 汤治晨
从医过程很苦,但也能体会独有的幸福
陈睿言,被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我本来是想学艺术的,但考虑到国内的设计和艺术环境与我的专业细分难以契合,再加上学医一直是父亲对我的希望,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学医。”来自省常中的陈睿言今年高考成绩优秀,不久前被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学医后会很辛苦,看看我父母就知道了,但我不后悔。”陈睿言的父亲陈卓友是常州市二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母亲李芬是二院胃肠外科护士长,作为一个标准的“医二代”,陈睿言对医生这个职业是很有“意见”的。“爸爸妈妈工作一直很忙,回家很晚,陪我的时间少之又少,就像网上说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留守少年’。”陈睿言说,今年上半年疫情肆虐,而他也正处在高三冲刺的关键时期,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少同学的家长都能在家陪着孩子,而他却只能独自在家复习,因为他的父母在那段时间不仅不能休息,而且还要比平时忙上数倍,天天都坚守在抗疫一线,早出晚归,“那半年里最开心的日子,就是爸妈难得休息,我们一起在家准备配菜一起吃火锅的时候。”
“他妈妈支持他自主选择,而我是非常支持他学医。”父亲陈卓友告诉记者,在陈睿言填报志愿前,父子俩促膝长谈了一番,作为一名父亲,也作为一名医者,他告诉陈睿言,医生这个职业无论在哪个时代和哪个地区都是崇高的,是值得尊敬的。从医过程很辛苦,很累,成才的过程也很长,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爱心和耐心,当然期间也会受很多委屈,但也能从中收获快乐,有其他职业人员体会不到的幸福感。陈卓友希望,陈睿言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及行医过程中,踏踏实实、刻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为百姓健康尽一份力。
做自己感兴趣、有天赋的事情
王杨瑞,被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录取
“我从小就一心想学医,高考志愿前两个分别是南京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最终,高考考了400多分的常州一中学生王杨瑞成功被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
王杨瑞出生于一个医护家庭,父亲杨爱龙是常州血站的一名检验师,母亲王晓燕是常州一院产科副护士长。从认字以来,她就会好奇地翻出家里的医学书籍,父亲、母亲则会教她认识人体的骨骼、器官组织,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她对医学的兴趣。
“我一直觉得医护行业是很崇高的,父母对于工作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王杨瑞说,“非典”发生时她刚出生不久,长大后听大人提起当时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勇于逆行的行为,就产生深深的崇敬和向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看到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消息,更是被深深震撼和感动。因此,高考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从小就感兴趣的医学。
“这其中,我对牙齿特别感兴趣。8岁的时候,我曾经把自己的牙齿数了一遍。”王杨瑞发现,很多人对口腔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身边就有人存在着牙齿健康问题。因此,她从小就期望将来能够学习和从事口腔医学工作,为更多人提供口腔健康服务。
除了兴趣,还有天赋。在王杨瑞看来,自己在手工方面比较有天赋,动手能力强,对精细操作比较有心得,这无疑是从事医学尤其是外科医学的一个优势。而对于很多人担忧的辛苦,她却并不在意,“任何行业都很辛苦,但只要热爱,就不会觉得辛苦”。
“从事这个行业很辛苦,而且还会遇到各种误解,但这就是她感兴趣的东西,是她的选择。”作为母亲,王晓燕对女儿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充满期待,“我们也希望她打好专业基础,早日学以致用,造福患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杨瑞说,5年本科只是一个起点,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多读书、多学习、多钻研,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白衣执甲、逆行抗疫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
唐天佑,被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录取
“8年后,我就和你一样,也成为一名医生了。”今年18岁的唐天佑被重庆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硕连读儿科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他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七院急诊科副主任唐会峰。
“我父亲一开始一直反对我学医,最终在我的坚持下,他还是同意了。”唐天佑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他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学医,但其实自己小时候,是非常讨厌医生的,“父亲常常在家看那些血淋淋的书和图片,我一看到就害怕得跑开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天佑对医生也不那么抵触了,真正开始对这个职业感兴趣,还是在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间看到了父亲治病救人的新闻,又想起父亲办公室里患者送来的锦旗,他忽然发现作为医生的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高大了许多,“那时候,我开始觉得,好像做个医生也不错。”今年的疫情来势汹汹,而全国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抗疫的种种事迹感动着唐天佑,也点燃了这位18岁少年的一腔热血,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
“我自己是医生,我知道学医很苦,我不想儿子也吃我的苦,所以我希望他不要学医。”唐会峰说,为了打消儿子报考医学院的念头,高考结束后,他每次上门诊都会带着唐天佑一起去,原本是想让他亲身体验医生看病的枯燥和辛苦,好让他知难而退,“但我没想到他坚持了下来,看来他是真的长大了,真心想学医,我这做父亲的也不好再反对。”
虽然知道父亲原本是想让自己知难而退,但唐天佑却暗暗抓住机会,在暑假两个月里好好了解自己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在大多数人眼中,医生这一职业很神圣,但是伴随着的是辛苦与危险。不过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会经历很多艰难险阻,我要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有意义的医生。”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20-08/25/content_359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