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倩团队成功应用InterVapor?热蒸汽消融系统,为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了经支气管内窥镜热蒸汽消融治疗术(BTVA,简称热蒸汽消融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常州地区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广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77岁的陈大爷是一位长期受慢性阻塞性肺病困扰的患者。10余年来,他饱受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症状的折磨,尤其在天气变冷或季节交替时,频繁住院,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尽管长期使用吸入药物治疗,但症状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求诊时,陈大爷已无法耐受长时间步行及体力活动,甚至在病情严重时需要借助轮椅出行。
患者肺部CT呈现不均质肺气肿表现,肺功能评估为极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在我院,经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多次讨论,并结合患者胸部CT影像的专业数据分析,考虑到患者急切希望改善症状,且传统外科肺减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身体状况可能无法耐受等诸多因素,团队决定为陈大爷实施经支气管内窥镜热蒸汽消融治疗术。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孙加源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张倩教授带领呼吸介入团队为陈大爷实施了热蒸汽消融术。手术过程中,将热蒸汽导管经支气管镜导入目标肺段内,导管前端球囊充盈固定后,向左肺上叶尖段LB1喷注8.8秒蒸汽进行减容。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10分钟,且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感觉良好。
热蒸汽消融术的术后管理是关键环节。治疗团队为陈大爷制定了详细的术后气道管理方案,确保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术后2个月随访时,陈大爷的胸闷、气喘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指标如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MEF)等较术前显著提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也从术前的200米左右增加到术后的600米左右。后续,团队将继续随访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情况。
张倩介绍,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临床表型,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导致肺泡腔过度充气和肺容积增大,进而引发通气血流比值失常和通气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呼吸困难。目前,对于过度充气的治疗,药物手段效果有限。而通过肺减容手术,使过度充气的肺组织缩小,促进相对正常的肺组织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尤其是经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因其操作简便、无异物置入风险等临床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该手术通过向严重肺气肿组织注入加热的水蒸汽,使能量均匀扩散至病变肺段、亚段组织内,直达肺泡,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不可逆的肺实质纤维化、瘢痕形成和远端肺不张,从而达到类似胸外科手术肺减容的效果,为正常肺段提供更多空间进行气体交换,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BTVA手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此次首例BTVA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更推动常州乃至苏南地区的慢阻肺治疗正式迈入介入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