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常州日报】 都是蘑菇惹的祸
【常州日报】 都是蘑菇惹的祸
来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09-20

白胖蘑菇,一盘下肚进了医院

本报讯(李青 葛佳丽 刘歆韵) 近日,温暖湿润的天气下各种菌类纷纷破土而出、长势旺盛。然而,一些市民因误食毒蘑菇进了医院。

9月12日下午,已经上吐下泻了一整天的吴先生夫妇被儿子送到了市二院。“他们可能吃了毒蘑菇,蘑菇我也带来了。”吴先生的儿子告诉医生。

原来,当天上午,吴先生夫妇在菜地干活时,发现地里一夜之间长出许多蘑菇,一簇簇长得洁白圆润,看着鲜嫩极了,便想摘一些回家炒菜。虽然以前也听过有人吃蘑菇中毒,但他们以为毒蘑菇都是颜色鲜艳的,而这些看着跟市场卖的口蘑长得差不多,回家多煮煮,加热时间长一点再吃应该问题不大。

谁知吃完蘑菇后不到两个小时,两人便开始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整个早上,家里的卫生间都在超负荷“工作”,夫妇俩拉得手脚发软,吐得胃都要出来了。中午回家的儿子得知情况后,赶紧把他们送至医院。

经过仔细辨认,医生怀疑吴先生夫妇是食用了一种叫大青褶伞的蘑菇。在每年因误食菌类导致中毒的病例中,大青褶伞属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食用后往往几个小时内就会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等明显肠胃道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因为剧烈呕吐及腹泻导致脱水乃至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幸而此类中毒持续时间较短,患者多在1—3天后好转,且预后良好。

“已经告诉过他们很多次了,不要乱吃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是不听。”治疗期间,吴先生的儿子守在病床旁,生气又无奈地说。因为吃得并不多,在经过洗胃、补液、导泄等一系列对症治疗后,夫妇二人情况逐渐稳定,次日便康复回家了。

市二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周亮提醒市民,不同种类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不一样,有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等不同类型。这些毒蘑菇并不都色彩鲜艳,很多外表长得相当“朴实”,普通人很难从外观上分辨出它们是否可以食用。因此,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野生菌类才是避免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一旦怀疑有人食用蘑菇中毒,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要尽快催吐,减少毒物的吸收,同时立即到正规医院寻求救治。”周亮说,送医过程中,如果可能,要记得带上剩余蘑菇样品及蘑菇相关照片,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

“野味”灰蘑,好心加餐差点闯祸

本报讯(陈荣春 杨小霞) 9月初,眼看着同学们都背上书包上学了,可是5岁男孩小雨却不得不留在家休息,原因就在于“野味”的蘑菇。

8月31日,家住郊区的小雨奶奶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发现一旁的树上长满灰色的蘑菇。看着水灵灵的,和菜场卖的也像,小雨奶奶想着这个新鲜,采回家给孙子加餐。

晚上,奶奶为第二天要开学的小雨特地做了一桌丰富的晚餐。饭后,小雨呕吐不止,一开始是还未消化的食物,渐渐竟吐起黄色的胆汁。

看着孩子反常的情况,妈妈突然意识到不对劲:“不会是今晚吃的灰蘑菇有问题吧?小雨吃得比大人都多……”随着心里闪过不好的念头,全家人都着急了。9月1日凌晨2点,一家人紧急赶到市儿童医院。急诊医生接诊后,仔细询问病史,根据孩子的临床表现和指征,医生判断很有可能就是灰色蘑菇惹的祸。于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为小雨洗胃、补液。在一系列急救措施后,小雨住进消化营养科病房,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经过几天的治疗和观察,小雨终于脱离危险,目前已顺利出院。

市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副主任史伟新提醒,“野味”虽鲜美,但不能贪嘴,切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要不然轻则出现胃肠型症状,如呕吐、腹泻,重则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甚至会致命。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rbpaper/pc/layout/202209/20/node_B02.html


分院链接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