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道,医院最可见世间百态,“急诊”里更是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急”:
“他卡住喘不过来气了”,是性命之急;“孩子发烧了特别难受”,是爱子心切;“下班后才敢去看病”,是上班族生存之急……
一面是老百姓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一面是有限的医疗资源,“急诊”成了两者面对面的“第一线”,出现了“急诊不急”的问题。
如何解决?我市多家医院进行了尝试——
城事
急诊不急怎么办?儿童医院增开夜间普通门诊分流
“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在开设夜间儿科专家门诊的基础上,又增开夜间儿科普通门诊,解决夜间非急症患儿的就诊需求。”市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斌介绍,通过夜间儿科专家门诊、夜间儿科普通门诊与夜间急诊的共同努力,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提升患者就医感受,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让急诊资源真正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市儿童医院为我市及部分周边地区少年儿童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医疗服务。“最忙的时候,一天急诊排到1000多号;今年上半年以来也一直居高不下,排到400-500多号。”6月上旬,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张素芬告诉记者。
而这样的现象在夜间更明显。刘斌分析,一方面,不少患儿的家长白天上班,晚上才有时间陪着孩子来医院就诊;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患儿白天随着爷爷奶奶,生病了也不知道,晚上父母才会发现。因此,市儿童医院夜间急诊往往挤满了大大小小的人。
而这其中,有不少并不是真正需要急诊处理的,如普通的咳嗽、鼻窦炎、不发烧的感冒、流鼻涕等症状,“粗略统计的话,这样的患者估计有一半左右。”张素芬介绍,不少家长都觉得挂急诊应该会比较快,但如果非急症都来挂急诊的话,就使得有限的急诊资源被非急症病人占用,就像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被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当真的出现紧急状况时,这条生命之路可能已经被堵死。
“到医院看病,第一,不是谁有钱就先给谁看;第二,不是谁先来就先给谁看。”刘斌介绍,为让宝贵的急诊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市儿童医院早在前几年就在就诊高峰季开设夜间儿科专家门诊,今年,又根据省卫健部门的部署,开设夜间儿科普通门诊;同时,由经验丰富的急诊科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进行1-4级分诊,危急重症挂急诊号,非急症患儿则可根据各自需求选择专家门诊或普通门诊。
下一步,市儿童医院还将在全院推行预检分诊制度,无论白天或夜间,患者到医院门诊大厅就诊,首先要由医护人员根据病情进行分诊,再确定是挂急诊还是门诊,这样,既可以帮助普通患者快速、准确找到需要就诊的科室和医生,也可以防止疑似传染病的传播,更可以确保急诊资源用于真正的急症患者,让他们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
问题
急慢混杂是常态:7成以上病人短期内性命无忧
“急诊不急”的情况,并非仅仅出现在儿科急诊中。
晚上7点多,二院急诊门外,仍旧坐满了候诊的患者。有人蜷着身子看不清脸色,有人神色安然地刷着手机。
急诊医生对面,唐先生(化名)正侃侃而谈:“我这咳嗽,一阵一阵的,咳了有好两个月了都没好。今天正好空,吃晚饭散步经过,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样的场面,对急诊科主治医师黄洁媛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了:“事实上,病情急不急,并不是患者选择急诊的唯一原因。”
什么样的病才算得上“急”?医学专业上,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Ⅰ级濒危病人,指如果不立刻进行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窒息等;
Ⅱ级危重病人,指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在10分钟内获得治疗的病人,例如休克等;
Ⅲ级急症病人,指有急性症状,但短期内无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高烧等;
Ⅳ级非急症病人,指无潜在并发症、相对稳定的慢性疾病患者,例如慢性咽炎等。
据统计,Ⅲ、Ⅳ级的患者占了急诊的“半壁江山”。白天上班没空,晚上来看病的;散步经过,想起来要配些慢病用药的;怕门诊慢,觉得急诊看起来更快的……这些都是患者挂急诊的常见原因。
在黄洁媛看来,急诊之“急”,有病急、有情急,难以按医学标准一刀切,但毕竟医疗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有人头痛了好几年,在头痛没有发作的情况下,晚上下班了来看急诊,想查查病因。由于急诊首要任务是抢救危重急病,有些检查普通门诊可以开,急诊却没法开,比如这位需要的核磁共振检查,既没法开也没法预约。同样的,急诊药房也与普通门诊不同,只有抢救药和常见药,一些人来配养心胶囊、保胃药之类的,也开不出来。这样的情况,既浪费了医疗资源,也浪费了患者自己的时间。”
“常常有人觉得挂急诊看病更快,其实并不准确。早上7点左右,晚上6点到10点,人们觉得‘方便’的时间,往往就成了急诊的高峰期。”黄洁媛说,“就像平时开车,如果人人都想走超车道,那超车道也就变成了普通车道,难以发挥真正的意义。而急诊,正是医院里的绿色‘超车道’。”
改进
规范分诊入流程:“轻重缓急”优先于“先来后到”
夜幕初降,大部分人都已归家休息,医院里却迎来了急诊高峰期。这天,二院急诊抢救大厅护师丁洁正在分诊台值班,只见急诊门外拥进几人,扶着个直不起腰的老太太:“我妈疼得不得了,是不是给挂个急诊啊?”
原来,老太太从中午起就觉得腹部绞痛,越来越严重,最后痛得晚饭也吃不下,甚至没法在床上躺平,被家属送来医院。
丁洁一边为老太太检测生命体征,一边向家属了解病情。此时正是急诊高峰期,老太太若是正常在急诊排队,得等20多人才能轮到。在得知老太太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后,丁洁便安排其到急诊医生处,优先进行镇痛处理。
“尽管腹痛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生命危险,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心脏病等,需要优先处理避免病情恶化威胁生命。”丁洁解释说。
事实上,同样是“腹痛”,是否有潜在的生命危险,更需要外科还是内科治疗,患者本人难以自行判断。急诊的有限资源要优先保障“危重急”患者的治疗,就离不开专业的分诊。
为此,二院将急诊分诊纳入规范化流程内,安排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士,经过专业的分诊培训上岗,更好地实现了“分级急诊”。
丁洁介绍说,以前虽然有分诊,但常常是患者自己凭感觉直接挂号。比如有人腹痛,挂了急诊内科,等了个把小时,医生初步检查发现是肾结石引起的,再转到外科去,又要重新排队。很多时候,人们觉得‘看病难’,其实很多就是消耗在这种事情上了。现在先分诊再挂号,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对患者和医院来说,正是双赢。
陈荣春 李青
扩展阅读
今年5月1日起,北京20家医院统一“急诊分级”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看;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看……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
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近几年,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北京市医管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市属20家开设急诊的医院中,2012-2013年急诊量为年均200万人次,2014-2015年为年均210万人次,2016-2018年达到了年均235万人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造成急诊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
“每一个前往急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也因此导致出现很多‘急诊不急’的状况。”对于急诊资源被占用,有急诊科医生这样向北青报记者描述:急诊就像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被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当真的出现紧急状况时,这条生命之路可能已经被堵死。
如何“分级就诊”呢?在急诊入口的显著位置,将设有分诊台,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对就诊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其中,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1级和2级患者属于较重级别,一直以来在各医院都是优先救治。
这次全面分级后,变化较大的是3级和4级患者。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4级患者属于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无危险特征的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4级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这也意味着,非急症患者到急诊就诊的话,等候时间会较长。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9-07/23/content_295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