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旨在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倡导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不可逆的视力损害。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且其视力损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及早发现、规范治疗、长期管理是关键。
3月10日清晨,我院眼科门诊候诊区传来急促的脚步声。58岁的李女士戴着墨镜,在丈夫搀扶下摸索着走进诊室,声音里满是焦虑:“医生,我做完青光眼手术半年了,现在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眼睛像被针扎一样怕光……”
我院眼科副主任孙新成为李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在裂隙灯下,李女士的瞳孔呈不规则圆形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视力表检查显示右眼视力仅有0.3。
“这是典型的急性青光眼大发作的后遗症,青光眼急性发作会导致瞳孔散大,即使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控制眼压,往往仍会残留瞳孔散大,从而引发畏光症状”。孙新成指着检查图谱解释道,“就像相机的光圈卡住了,光线无法正常调节进入眼底。”
原来,李女士半年前接受过抗青光眼手术。尽管术后眼压控制良好,但由于工作需要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她经常忘记佩戴防护镜。最近两个月,她发现白天必须戴墨镜才能出门,晚上看电视时屏幕亮光会引发剧烈刺痛,甚至出现了“看路灯像烟花绽放”的视觉异常。
经过OCT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医疗团队决定采用改良的瞳孔成形术。手术中,医生使用显微缝线精细调整虹膜形态,仅用15分钟就将直径6毫米的变形瞳孔恢复为规整圆形。术后第三天复查时,李女士惊喜地发现:“现在拉开窗帘也不觉得刺眼了,手机屏幕亮度可以调到正常了!”
孙新成团队已完成临床研究,并证实青光眼术后瞳孔散大、畏光的患者行瞳孔成形术可以提高视力,明显改善畏光等症状。该研究成果已在权威医学杂志《Journal of Glaucoma》上发表。
孙新成特别提醒,虽然李女士的畏光症状明显改善,但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伤不可逆转。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青光眼术后管理专家共识(2025)》,约30%的青光眼患者术后会出现畏光症状,这与术中虹膜牵拉、术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他指着诊室里的眼球模型补充道:“就像经历地震后的房屋需要修复,受损的瞳孔也需要专业矫正。”
术后畏光四大元凶
1)虹膜"罢工":青光眼急性发作可能影响控制瞳孔的肌肉,导致光线调节失灵
2)炎症"余波":约40%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炎症,如同眼睛里的"隐形火花"
3)角膜"雾霾":高眼压影响角膜内皮功能,造成角膜水肿影响光线折射,恢复需要时间
4)护理"漏洞":强光暴露、电子产品滥用会加重光敏感
护眼三重防护网
1)术后早期如有畏光,早期可佩戴防蓝光眼镜(室内)和偏光太阳镜(室外)
2)不在暗光下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保持40厘米以上用眼距离
3)定期监测眼压,预防青光眼复发
如今,李女士已成为病区的“科普志愿者”,她常举着自己术前术后的瞳孔照片提醒病友们:“别以为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按时复查比吃药还重要!”孙新成团队的数据显示,规范随访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67%,这背后是医患携手编织的护眼网络。
“其实青光眼术后管理就像养育孩子。”孙新成打了个比方,“手术只是给了眼睛第二次生命,后续的精心呵护才能让它健康成长。”诊室墙上的视力表静静见证着,那些曾经被畏光困扰的患者,如何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重拾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