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常州二院获悉,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两个月的时间,医院介入血管科收治了18例肝脓肿患者,收治数量超过了同期的3倍以上。“患者的年龄从28岁的小伙子,到40多岁的中年人,再到80多岁的耄耋老人,跨越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二院介入血管科副主任王凯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合并有糖尿病,而且近期血糖控制不佳。”
据了解,其中部分患者是因为不明原因发热或乏力,来院检查后才发现是肝脓肿,严重的就诊时甚至已经出现了感染性休克症状。所幸通过介入穿刺或置管引流脓液联合抗感染、控制血糖等治疗,这18例患者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王凯介绍,肝脓肿约80%为细菌所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在我国,胆道疾病和糖尿病是导致肝脓肿的常见病因,因此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持续低热、乏力,或伴有肝区疼痛现象,要尤其重视肝脓肿的排查。胆道疾病患者容易发生胆道感染,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肝脏,引起肝脏脓肿。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同时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为各类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旦细菌进入血液并随血流进入肝脏,就会在肝内繁殖形成脓肿。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那为何在疫情期间,肝脓肿发病率突然增高了呢?
王凯解释,首先,部分年轻患者因疫情期间蜗居在家,生活极不规律,高脂高糖饮食,经常熬夜,甚至昼夜颠倒。上文提到的28岁患者,自诉既往并无糖尿病史,疫情以来休息在家,每日只喝可乐,吃外卖,终日熬夜打游戏,也不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影响到了机体胰岛分泌功能,导致血糖升高并发了肝脓肿。急诊入院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血糖达到28mmol/l,肝内一直径7cm大小的脓肿形成,紧急进行介入下置管引流脓液,并在ICU予抗感染、降糖等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另一类肝脓肿患者是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中老年人,通过药物治疗后,血糖一直控制良好,就未正规在家监测血糖。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明显减少,室内锻炼也不到位,导致血糖升高。这类患者虽然进食量和降糖药物较前并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机体对血糖消耗减少,从而导致血糖一直处于超标状态,在细菌感染及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作用下,导致了肝脓肿的发生。直到出现了乏力、发热、腹痛等症状到我们医院就诊时,才得到明确诊断并进行了有效治疗。
王凯提醒市民,疫情期间除了做好对新冠肺炎自身的防护,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基础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有胆道疾病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居家正规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严格控制血糖;
二、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注意膳食结构,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摄入,增强抵抗力;
三、生活规律,避免劳累,适度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腹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肖云 李青)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20-04/14/content_339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