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常州日报】 探索紧密型医联体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常州日报】 探索紧密型医联体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来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1-11-02

通讯员 孙镇江 唐玉娟

10月29日,2021全国医院医联体建设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申报案例《地市级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星火领航”专科联盟建设》双双荣登“县域医共体典范单位榜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的6个方面工作,其一便是要构建新体系。其中提到,要发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按照网格化布局,探索一体化管理,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连续性服务,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分级诊疗。

关于医联体建设,常州早已开始了探索。早在2014年6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与横山桥人民医院开启医联体建设之路,2019年9月,双方再次签约建立在理事会管理下的院府合作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后者挂牌常州二院横山桥分院。几年走来,横山桥医院门诊人次由18万人增长至23万,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多层面互联 助力专科共建落地生根

32岁的吴英(化名)怀孕已经38周了,尽管前天刚产检过,但这天上午,她觉得孩子的胎心不太正常,便又往横山桥医院赶去。

“第一胎是剖腹产,所以我怀第二胎时更加小心。”虽然就住在医院附近,但吴英当时只准备在这做产检,一确定有情况就要赶到市里去做剖腹产,“没想到坐诊的竟然是张主任。”

常州二院产科主任张登霞了解到吴英是二胎疤痕子宫,又细细为其检查,发现有羊水过少、胎动减少的情况,便立即将其收治入院,当天下午就进行了剖腹产。手术很成功,孩子健康,大人也很快恢复。

孩子满月时,吴英再次到横山桥医院复诊。这次,她满面笑容而来,“家门口有这样让人放心的医院,我当然愿意来。今后就不用赶到市里去了,不用再担心挂不上号或是没有床位,真是再好不过了!”

“以往这样的患者通常都是留不住的。现在,她觉得整个生产康复体验很好,还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沟通咨询。”横山桥医院产科主任钱丽君说,“来自患者的认可和信赖给了我们更多的动力。”

在张登霞看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绝不仅仅是专家下基层坐诊“引流”,更要帮助基层把团队培养起来。因此,每次门诊结束,尽管时已至午,她却不急着吃饭,而是开起业务培训小讲堂来。

“张主任的培训特别实用,充满了临床操作的细节和经验,甚至还会为我们设计专门的书面和实操考试,来验收我们的学习成果。”钱丽君说,“大家开始还只是听讲,现在张主任一下门诊,就会主动围上去请教,整个科室的学习氛围都起来了。”

周边居民叫好,基层医生受益,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现在,横山桥的产科门诊量半天就有30多人次,5台胎心监护仪半刻也歇不了。

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因为二院与横山桥的专科共建,并不止在专家这一个层面。

今年4月起,双方启动“精匠工程”,从院长、科室主任到医疗骨干建立一对一师带徒精准帮扶带教,内容涉及医院管理、科室管理、业务培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

二院院长汤黎明说:“专家到基层坐诊,就像把‘名花’搬到一处做花展,固然能吸引人气,却不长久,等到搬走又重回原态。比起将现成的花朵移植到土里,我们紧密型医联体要做的,是通过松土、施肥、修剪一道道工序将幼苗养育成花。”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常州二院与横山桥人民医院就此达成一致,为长久计,宁愿耐下心来打磨,也不愿行一时捷径之快。正是得益于理念上的贯通,专科共建才从“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也让老百姓最大化受益。

理念化身沃土,滋养出健康茁壮的基层医疗硕果。全面实现“5+1”重点专科托管一体化管理以来,横山桥专科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消化内科门诊量由2.1万增长至3.8万,妇产科、慢病科、消化内科创成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手外科为省级基层特色科室。

信息化专线 打通同质服务关键节点

63岁的胡叶文(化名)被家人搀扶着到横山桥医院就诊,她的左腿疼痛、发麻,每走三五百米就不得不歇一歇,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横山桥医院外科主任沈成平通过初步检查发现,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极有可能已经压迫到神经,必须进一步做核磁共振检查才能确诊。

“开始我还以为还要赶到市里医院才能做,听说要先去一趟预约,回来等几周再去,本来就不方便走路,这样来回折腾熬着想想都难受。”胡叶文说,没想到现在横山桥就能做核磁共振,当天做当天下午就出了报告,一点没有耽误。

横山桥医院信息科主任张爱军介绍,9月底运行至今,医院核磁共振已检查560多人次。影像资料经由云影像平台传递到常州二院,2小时内便能出具报告,患者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同质医疗服务。

实际上,通过这条紧密型医联体专线,横山桥周边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便利。

横山桥医院院长张中华介绍,患者如需进行四维彩超等检查项目,可以在这里预约缴费后,直接按预约时段,到二院检验、检查,无需再次排队挂号、缴费。通过专线预约,还能享受优先检查、住院等便利条件。此外,二院专家还能通过“云查房”系统,即便人不在床边,也能与患者和床位医生进行直接沟通,进行查房与教学。

年内,横山桥医院还将引入并试点二院的“智慧病历”系统。

沈成平所在的科室已经派人前去学习,他说:“新系统还预置了各类模板和表单,可以直接调取医嘱、处方、检查、检验等数据,让病历书写从‘问答题’变成了‘填空选择题’,熟练后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词库和模板也有助于我们基层医生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就像是聘请了一位24小时可供咨询的‘智慧专家’。”

精细化管理 延伸健康生活广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治病”,如何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成为健康生活的新焦点。早在2017年8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转变社区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医联体环境下的信息化慢病管理途径,形成社区、患者、医院三赢的局面,二院就与横山桥镇卫生院签订了慢性病精细化管理合作协议,由内分泌科、心内科以及肿瘤中心成立慢病管理团队。

55岁的王钰(化名)便是受益人之一。她被确诊为糖尿病已有十多年,却从不监测血糖,只是随便在家门口的药店买些药吃。直到今年7月,她看东西越发模糊,活做一会就力不从心,实在没办法才到横山桥医院就诊。

横山桥医院慢病科科长全晓东说:“患者来时空腹血糖高达22.8mmol/L,是正常指标的近4倍,且肝功能受损严重,视网膜也发生了病变。经过半个月的住院调整,她的血糖才稳定到空腹7.6mmol/L。”

出院时,王钰免费租借了一台血糖仪,这样每次的测量结果都可以实时传递到医院平台上。

“这个仪器实现了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移动居家平台的无缝衔接,我们可以由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进行全病程跟踪管理,从而将血糖管理延伸到院外。”全晓东介绍,“通过这个远程系统,我可以监控他们的血糖波动情况,波动程度较小的交由社区医生管理,而长期波动程度较大的,则建议到二院来就诊。”

三年来,双方推进“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基层中心”项目落户,围绕“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高效管理,为糖尿病、重度肥胖、痛风、骨代谢等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全新的统一标准化管理服务。

据统计,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行至今,横山桥全镇共纳入互联网+糖尿病精细化管理患者326人,经过三年多的有效管理,辖区内在管糖尿病患者由1121人增至1423人,规范管理率由81.07%增至83.49%,血糖控制率由53.8%增至73.1%,真实率及满意度由87.9%增至96.8%。

如今,这在医联体模式下的糖尿病精细化管理经验,正逐步向“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推广实施。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rbpaper/pc/layout/202111/02/node_B01.html


分院链接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App下载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