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常州日报】 这里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医院
【常州日报】 这里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医院
来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7-08-15

青果悠悠,小桥流水,古巷见证了常州城的文化繁华。如今,巷子的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热闹都市,另一边,则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约园和与之相拥的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从这里起步,市二院走过了风雨沧桑、曲折漫长的八十年,现在共有城中、阳湖、金东方三个院区。

在院长秦锡虎的规划蓝图里,二院将建成一所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人文医院——以制度立规范,先精细再融合,兼顾现代工业的效率与传统文化的温暖。为了这个目标,“二院人”奋斗在路上……


惠民新方:智慧医疗解决“看病难”



早上8点,市民钱女士已经坐在诊室里向医生描述病情了,不同于以往,她今天从进门到进诊室,只花了15分钟。

“我前天在二院的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挂号,今天早上到自助机上取号,也不用排队”钱女士走出诊室,直奔取药窗口,“我医保卡里还有钱,看病时医生直接给结算了,可省了不少时间。”

去年11月起,二院在门、急诊投放92台自助服务机,全院医保结算点增至718个,并开通“掌上医+”APP及微信平台,患者可以一站式完成建卡、实名认证、挂号、(预约)取号、导诊、报告查询、打印、充值、缴费等10余项就诊流程,改变了传统的就医习惯,有效缓解了门诊患者就诊“三长一短”的现象。数据显示,自助服务体系启用至今,仅7月份自助挂号率达56.12%、自助结算39.62%。

与此同时,自助服务体系也推动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2017年至今建档219154。这些信息,将进一步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有了这份电子档案,患者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姓名、病历号或者其他信息,医生就可通过计算机得到患者的所有信息,缩短了病历查阅时间。

二院院长秦锡虎表示,医院正以患者看病实惠便利为出发点,逐步优化流程,“自助服务体系”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市深化医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步。这种新的模式,将融化三甲医院“高冷”的死板形象,重新回归“亲民”的医疗服务。

二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自助服务体系”一项,已渗透到了工作平台、后勤支持、质量控制、服务体验等各个方面:上线HQS质量控制系统,实行医疗行为规范管理和早期干预;完善全院HRP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耗材、物资、试剂、资产等进行精细化管理。此外,医院通过租用运营商裸光纤和VPN技术实现信息系统的多院区一体化,通过市卫计委信息平台,实现了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走得更远:亚专科推进专病精治


今年5月,一名食管支气管瘘患者被转入二院——在进行了食管癌根治术一个月后,患者出现畏寒高热、进食呛咳,呕吐等症状,经胃镜检查,推测存在食管气管瘘;同时,肺CT提示两肺散在感染,经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仍发热咳嗽咳痰,并渐感胸闷气急,随着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

二院呼吸团队在控制其肺部感染情况后,经气管三维CT重建及支气管镜检查,明确存在食管-右中间支气管瘘。根据瘘口的位置及大小,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个Y型硅酮支架。经硬质支气管镜,置入手术一次成功。

这是全市第一例气道内Y型硅酮支架置入术,二院利用呼吸内镜介入这一新技术,成功解决了食管气管瘘这一世界难题。

学科亚专业的发展,筑成了这场成功最坚实的基石。二院呼吸科主任俞小卫介绍,现代医学技术正在急速发展,新的诊断及治疗手段不断推出,要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时刻学习,将最新的技术及方法应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然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若不分方向,难以吃透。

目前,二院呼吸科下包括呼吸介入,共设有6个亚专科。为了让市民更直接地享受到学科精细化的成果,市二院还开设了一系列专病门诊,市民胡先生就是这一举措的受益人。

胡先生十几年前被确诊为过敏性鼻炎,近几年晚上总咳嗽,症状时轻时重,以为是鼻炎又犯了,自己吃了点药也不管用,便到医院看病,被转诊至呼吸慢病门诊。经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数值是正常指标值的3倍多,肺功能舒张试验也呈阳性,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经过对症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不再反复了。

专业细分后,医生得以更加术业有专攻,呼吸科副主任张倩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每个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病也就都看得少。现在,可以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接触同一类型病例较以往翻了几倍,自然走得更远,看得更好了。”

秦锡虎表示,将专科细分,培养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医护人员是高质量实施多学科诊疗的基础。近年来,二院已先后开设神经康复门诊、口腔颌面外科门诊、乳房整形门诊、卒中门诊、膏方门诊、房颤门诊、哮喘慢阻肺门诊等专病门诊。药物咨询门诊、影像介入与咨询门诊、病理专科门诊的设立,让幕后医技工作者走到台前,参与疾病诊断,满足患者需求。


打破界限:制度规范推进学科融合

57岁的陈女士已是胰腺癌晚期,癌细胞扩散到腹腔,这1年来腹水反复发作,腹胀、下肢浮肿到无法行走,没有食欲……病痛折磨下,一度绝望到想要轻生。

今年6月,二院肿瘤中心在全省首家开展热灌注化疗,陈女士便是第一位接受治疗的患者。经过一次微创手术,陈女士的肚子里被埋入4根管子,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被加热到43℃在体内循环。经过一周3次治疗后,陈女士的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至今未曾复发。

自4月二院肿瘤内科与肿瘤放疗科融合后,像陈女士一般,体验到更加优质医疗服务的例子层出不穷。

不同于一般“大带小”的融合,这是一场两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的强强联手。肿瘤中心主任蒋华介绍说,现在4个病区8个医疗组,每个组除一名组长和秘书外,还固定有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肝胆外科、肠胃外科、病理科各一名医生,看病情需要再随时调入介入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医生。

“每组团队各有方向,如果跨领域乱收病人,组长就下岗。”蒋华说,只有通过制度规范团队,才能打破因利益牵涉抢病人或推诿病人的“病根”,真正做到规范化的精准治疗。同时,全体医护人员每周一起学习各种共识、指南,打磨出一套每个人都理解认同的科室治疗规范。在此基础上,每一例治疗方案,都由包括科主任在内全科室讨论决定,从而可以综合各方面的“精细化”意见。

以多学科融合替代单学科诊疗是通向未来医学的必经之路。在二院,不仅肿瘤中心打破了这一界限。

二院创伤中心一改传统的分诊分科型急救模式,启用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孵化而来的新型模式,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和TICU为一体,对伤员实行“一站式”服务。5个综合救治团队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率,增强了对突发性成批伤员的处理能力。

同时,由阳湖院区胃肠外科、消化内科与内镜中心等优势科室整合而成的胃肠病中心,彻底打破内、外科壁垒,依托黎介寿院士工作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常州二院消化病诊疗协作中心和国家卫计委普外科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的技术支撑,让本地患者足不出市,享受到国内名院的医疗服务。

建立在亚专科发展之上,学科融合正为我们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7-08/15/content_136629.htm


分院链接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App下载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