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常州日报】 成就规范、精准、有温度的治疗
【常州日报】 成就规范、精准、有温度的治疗
来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6-07-15

今年,市二院整合肿瘤科、放疗科、肿瘤研究所、放射物理实验室,成立肿瘤中心,建多学科综合诊疗机制,将“单兵作战”变“协同作战”
成就规范、精准、有温度的治疗



综合治疗:

规范监管下的一加一大于二

今年3月,胡冰(化名)被确诊为肠癌,肝转移,市二院肿瘤中心主任蒋华在详细了解过病情后,组织开展多学科讨论会诊,制定了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患者现在恢复良好。

蒋华解释说:“患者除了肠癌以外,肝脏还有多个转移病灶,难以手术切除,按传统的概念就是癌症晚期没有治疗机会了,经我院胃肠肿瘤多学科团队综合肿瘤内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方讨论,制定了先为患者进行针对性靶向治疗和化疗,成功的使肿瘤缩小,为外科手术创造了机会,最后完整切除了肝和肠道的所有肿瘤,这是获益于多学科讨论的典型病例。”

蒋华表示,传统的肿瘤治疗局限于外科、内科之分,无法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或者是难以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如今现代医学发展越发趋于专精,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1980年以来,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为肿瘤临床的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了单一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上的不足,必需利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综合起来,合理地结合应用到每一个肿瘤病人身上。

所谓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并非是不同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手段,以最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多科专家协同作战,如何确保治疗的规范性,避免责任推诿?为此,二院在今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机制。

二院医务科副主任周栋介绍,MDT专家组由医务科遴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采取会议讨论模式,针对某个或几个患者,通过召开MDT会议,专家共同参与的病例讨论,共同查看病人和相关临床资料,提出诊疗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监管整个治疗过程。

精准治疗:

从基因层面定位打击癌细胞

4年前,余磊(化名)刚过完35岁生日,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他,正准备到外地谈一单大生意,一份体检报告却直接将他砸懵了——白纸黑字写着:肺癌。经过一系列检查,余磊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并已发生多处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想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余磊,他辗转找到蒋华,拿出一大叠体检报告和病例,红着眼睛问:“医生,我还有救吗?”

蒋华仔细阅读过相关材料后,建议他先做基因检测,再通过口服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病情得到迅速控制。直到半年前,随着病情的进展,蒋华又为余磊进行了化疗。

“除了定期到医院检查、化疗外,只需在家按医嘱服药就好,治疗的过程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痛苦。对我来说,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我想与家人一起度过。”前来复诊的余磊笑着说,尽管身形略有消瘦,眼里却不再见绝望。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发布的《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一分钟全国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有5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的发病率仍然高居榜首,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人类在不断与之对抗中,发展出了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现在更是将“战场”精确到了基因层面。

“我们根据已知肿瘤涉及的异常分子和基因,采用针对特定分子和基因靶点的药物,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蒋华解释,“分子靶向治疗如同手枪打靶,能够针对性、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精确地瞄准恶变的细胞,击中并消灭。比起化疗好人坏人一起打的方式,分子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则更精准、效果更好,而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很小。目前,这种治疗已越来越被人熟知,它使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从8个月延长到30个月以上。”

早在1990年,二院就率先在我市开始建设肿瘤专科,2008年,建立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关注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选择适合的转化应用到肿瘤的临床治疗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肿瘤内科,放疗科双双被评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标志着二院肿瘤诊疗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二院肿瘤科不仅仅关注患者身体上的痛苦,更加关心患者全面的生活质量。

关怀治疗:

跨越心理障碍方可言生活质量

不同于其他疾病,肿瘤病人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沉重心理负担。在蒋华看来,肿瘤患者不仅需要身体的治疗,还需要心理上的疏导,“肿瘤患者往往会经历一个四个阶段的的心理历程:否认、愤怒、沮丧绝望,最后才是重新树立信心,我们医生不仅仅是要对症下药,更要关怀患者,点点滴滴的温暖,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帮助他们走过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退休教师陈语(化名)曾因晚期肺癌,被判为只有几个月生存期,在得知无法手术治疗后,将自己封闭起来。

蒋华回忆说:“当时是她的朋友带她来我这就诊的,全程几乎都是她朋友在说,她在一边安静地仿佛不是在讲自己一般,住院初期也几乎不和医护人员及其他病人交流。随着治疗效果渐显,她也感受到我们默默的关怀和付出,逐渐打开了心扉,变得乐观起来。去年新年时,她给我发问候短信,其中一句‘如果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我就改变它的宽度’令我感佩。”

“肿瘤患者这一系列的变化,是人之常情,他们需要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好的治疗和关爱,帮助他们尽早走出负面情绪,建立起新的生活信心。”蒋华说,今后将建立起一支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专家及义工组成的队伍,让患者享受到有温度的治疗。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6-07/12/content_33632.htm




分院链接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App下载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