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常州日报】 院前院内做“加法” 医疗急救再提速
【常州日报】 院前院内做“加法” 医疗急救再提速
来源: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4-07-16

□本报通讯员 二宣

如果说医院是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个战场的最前哨。为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效率,今年5月,市二院成立急诊医学中心,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和院前急救能力,推动急诊急救水平再上新台阶。

院前诊疗提速

让抢救更及时高效

“高速公路遭遇连环车祸,目前已有七人受伤……”近日,一场高速公路车祸创伤救治应急演练正在市二院急诊抢救大厅进行。随着“伤员”陆续抵达,预检分诊护士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类分流至各个抢救单元,各抢救单元的成员以最快速度进行相应救治。应急演练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

今年以来,市二院着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一方面与120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大院前医疗急救车辆和人员配置力度,将救治关口前移。当120救护车赶到现场,跟车医护人员随即便对患者实施分类救治,对非重症患者进行清创、包扎及夹板外固定等处置;对重症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等抢救治疗,同时启动院内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相应科室做好危重患者抢救准备。“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段,我们实行‘上车即入院’的理念,竭力缩短患者急救等待时间,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市二院120院前急救负责人吴昊说。

下一步,医院将在嘉泽120急救分站打造最前沿最灵敏的“急救哨点”,延伸急救链条,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更加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多学科接力

畅通急救“微循环”

作为医院危急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急诊医学中心就诊的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情况危。“非常感谢急诊科救治,帮我捡回了一条命。”想到前几日发生的一幕,李某及家属至今仍心有余悸。

83岁的李某患脑梗死、慢阻肺多年,近日由于呼吸不畅到呼吸科门诊就诊,监测血氧饱和度仅为40%,被送到急诊抢救大厅时突然出现心脏骤停。抢救大厅负责人、麻醉医学主任医师刘平立即施救,精准快速完成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邀请呼吸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进行多学科急会诊,全力展开救治,成功挽回李某生命。

李某的成功救治离不了刘平及时有效地维持生命体征,为后续抢救建立基础。麻醉科医师不仅仅是手术室里的“镇痛专家”,还掌握着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急救技术。为强化急救能力,急诊医学中心充实了麻醉医学的力量,缩短后续救治的准备时间。

医院始终把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临床服务建设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多学科协作无缝衔接、高效配合,屡次在患者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开启绿色通道,搭建生命桥梁,使越来越多的急危重症患者得到一体化、全方位、高效率的救治。

打造急诊重症

一体化救治模式

“以往,因为学科细分、科室之间信息不畅,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衔接不及时,容易产生病人等医生的情况而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市二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陈卓友介绍,中心从资源整合、机制重塑两方面力推急诊重症一体化运行模式,形成有利于最大化提高抢救效率的机制。

5月份以来,急诊医学中心抢救大厅值班医师实行双班制,专业人员随时待命,强化院前与院内、急诊与专科之间衔接互通,变病人等医生为医生等病人。“上车即入院”让危急重症病人交接更加快速、有序、及时,畅通急诊、危重症病人转诊救治“绿色通道”,形成区域内从接诊到入院抢救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的新型急救圈,打造常州南部实力最强的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中心。


原文链接:本地医讯-常州日报 (cz001.com.cn)


分院链接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

App下载
clo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