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观的哲理剖析微观的世界,在显微镜下方寸之地洞察疾病的本质。作为一名病理医生,对每一个病例良恶性的判断都深感责任大如天;乐见患者获悉自己是良性病变时的欣喜,更要在病人罹患恶疾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诊断。
于细微处辨异常
胃镜活检是病理科最常见的标本,初学时觉得简单,越久却越不敢掉以轻心。某次复检一例胃镜,30岁女性,上腹不适,胃镜下除了充血糜烂并没有发现可疑病症。然而,高倍镜下几个与背景不协调的细胞引起了我的警惕。低分化腺癌?我立即通知患者来面诊,发现患者竟是一位刚刚怀孕的准妈妈。随后的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了我的怀疑。
虽然是个坏消息,但这使年轻的患者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贻误。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几个这样的病人: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病灶,细微的异常往往在高倍镜下才能被发现。为了避免漏诊,几乎每例胃镜我都养成了在高倍镜下观察的习惯,虽耗时繁多,但为了那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患者,终觉值得。
“金标准”是赞誉,更是责任
“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入门之初,这些比喻常让我为之自豪。师从国内著名的软组织病理学家、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范钦和教授学习多年,恩师对于筋膜炎这一假肉瘤样病变诊断经验丰富,多次在会诊中顶着巨大的压力作出筋膜炎的正确诊断,使原本被误诊为肉瘤甚至需要截肢的患者避免了过度治疗的风险。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金标准”的赞誉背后,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曾经遇到这样一例乳腺的术中快速冰冻检查,纤维组织增生伴有硬化,乍一看不过是普通的乳腺腺病。正要发出报告时,我注意到患者年仅25岁,在这个年纪乳腺出现如此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是不多见的,我立即联系手术医生,了解到该患者双侧乳腺都出现了弥漫性增生,手术已经无法完全切除。这时我想到了“侵袭性纤维瘤病”这一诊断,这种肿瘤在乳腺极其少见,虽然组织学形态温和,但与良性的腺病预后完全不同,即便手术完整切除肿块,也极其容易复发。通过对镜下形态的仔细观察及临床情况的综合分析,我最终作出了这一诊断,并得到了外院会诊专家的认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唯有在大量的临床病理诊断中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方能真正彰显“金标准”的含金量。
医者仁心,一张张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就是病理医生的仁心。年少时怀着赤子之心叩开病理之门,有幸得到博学睿智的前辈指引,有幸得到勤奋进取的同行襄助,一路走来,终不曾悔,也终将不悔。
医生简介
周晓莉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常州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医院协会病理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7-07/04/content_125379.htm